(以下对话基于公开文件、权威报道与业内访谈整理,可直接收藏转发)
1 问:到底什么叫“先飞区”?
答:官方全称是“eVTOL 试点城市”,核心是把 600 米以下空域的日常飞行管理权整体下放给地方政府,允许它自己划设航线、审批飞行计划、处置应急事件。一句话:空域“小政府”先行先试。
2 问:为何偏偏是合肥、杭州、深圳、苏州、成都、重庆这六个?
答:中央空管委的遴选标准公开可归纳为“三有一敢”:
- 有产业:6 城均集聚 100 家以上低空产业链企业,能把“飞行”快速变成“生意”;
- 有空域条件:要么本身军民协同需求低,要么历史上已有军民空域协同经验;
- 有数字底座:城市级 CIM(城市信息模型)、北斗差分网、5G/6G 低空专网全覆盖;
- “敢”签字画押:市长/市委书记亲自签署安全责任状,承诺出现安全问题由地方财政兜底并负责处置。
3 问:广州、上海、北京产业更强,为什么落选?答:三城都递交了申请,但卡在最后一项——“敢不敢接锅”。
- 广州:白云机场、珠三角进近空域全国最繁忙,军方空域占比高,地方政府无法独立划设走廊;
- 上海:虹桥、浦东、崇明三向叠加,军民空域交叉,600 米以下航线一条都动不了;
- 北京:政治敏感空域,直接不在此次下放讨论范围。
4 问:600 米以下都放开了吗?
答:不是“全放”,而是“切块”。每个试点城市只拿到 1~3 片划定的立体网格(长宽高各几公里),网格内地方说了算,网格外仍按原军民协同流程审批。
5 问:地方政府到底拿到哪些权力?
答:四件事:
① 航线审批权(原来要跑战区、民航两级,现在市里一天盖章);
② 飞行计划备案权(企业 APP 一键提交,地方平台自动核验);
③ 违规处罚权(地方公安+交通联合执法,当场开罚单);
④ 应急指挥权(出现特情,地方可直接调用警用直升机或无人机处置,无需层层上报)。
6 问:会不会出现“六个城市六种标准”?
答:正是中央想看到的。六个城市被鼓励“各穿各的鞋”:
- 深圳:对标 FAA 的“数字塔台+远程识别”模式;
- 杭州:主打“城市空中交通(UAM)+物流配送”双轮驱动;
- 成都:聚焦山区应急救援与高原性能验证;
- 苏州:工业无人机供应链出海压力测试;
- 合肥:中电科 38 所牵头搞低空监视雷达网;
- 重庆:山城立体交通+两江夜景观光。一年后中央空管委将评估谁的模式最安全、最经济、最易复制。
7 问:试点期限多久?
答:2024 年 12 月发文启动,2026 年 12 月结束,两年窗口期。到期后,经验成熟的城市可申请扩区,未达标城市收回空域管理权。
8 问:对 eVTOL 企业意味着什么?
答:三座大山瞬间变平原——
- 审批时间:从 3 个月缩到 3 天;
- 试飞成本:不再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”,可在固定空域内高频次迭代;
- 保险费率:因空域管理责任主体清晰,人保、平安已给出 6 折试点城市专属保费。
9 问:其他城市还能赶上吗?
答:可以。中央空管委明确“成熟一家、纳入一家”,但必须先完成三件事:
- 建立市级低空运行服务中心(实体机构,非临时指挥部);
- 建成厘米级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城市级低空监视网络;
- 市长签字承担空域安全主体责任。目前已有南京、武汉、珠海递交第二批次申请。
10 问:普通投资者如何跟踪这六个城市的机会?
答:盯三条硬指标:
- 航线密度:每百平方公里有多少条常态化航线;
- 起降点数量:每十万人口拥有多少个公共起降坪;
- 订单落地:本地 eVTOL/无人机企业年度新增商业化飞行小时数。谁的数据在 2025 年报里跳升最快,谁就最有希望成为下一轮政策扩围的“优等生”。
——END——